叶桂经方

YE GUI'S CLASSIC FORMULA

当前位置:首页 - 叶桂经方 - 经方详解
叶天士对经方的灵活运用
发布时间:2025-02-27 15:20:26 | 浏览次数:

叶天士对经方的灵活运用


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,虽然以创立温病学说而著称,但他在经方运用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 

一、灵活化裁经方

根据病情加减药物:叶天士善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,对经方进行灵活加减。如在治疗湿温病时,对于《伤寒论》中的三仁汤,他会根据湿邪与热邪的轻重程度,适当调整杏仁、白蔻仁、薏苡仁等药物的用量,还会加入一些清热利湿或芳香化浊的药物,如滑石、通草、藿香等,以增强疗效。

化裁经方结构:他并非完全照搬经方的药物组成,而是根据病情的变化和病机的特点,对经方的结构进行巧妙调整。

例如,半夏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,是治疗心下痞满的方剂。叶天士在运用此方时,会根据患者的湿热情况、中焦虚实等进行加减:对于中阳胃气不足、湿热内陷、蒙扰心包的患者,他会用半夏泻心汤去甘壅的草、枣,加枳实开痞、生白芍滋阴敛肝泄对于暑湿伤气、热;湿困中焦、不饥不食不便的患者,他会用半夏泻心汤去甘草、干姜加杏仁、枳实,以开宣肺气、化湿燥湿。

栝楼薤白半夏汤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是治疗胸痹心痛的经典方剂。叶天士在运用此方时,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加减。例如,对于因劳伤阳而导致的胸痹,他会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去白酒加桂枝、茯苓、生姜,以温通心阳,化饮开结。对于胸前附骨板痛,甚至呼吸不通的患者,他会用薤白、川桂枝尖、半夏、生姜加白酒同煎,以辛滑通阳,缓解疼痛。

 

二、拓展经方应用范围

异病同治用经方:叶天士打破了经方原有的主治病症范围,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,将经方应用于多种不同的疾病。如他用桂枝汤治疗外感风邪所致的发热、汗出等症,并非局限于《伤寒论》中太阳中风证,还用于一些因营卫不和导致的自汗、虚劳等病症。只要辨证为营卫失调,无论病在何脏何腑,皆可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。

从温病角度用经方:在温病治疗中,叶天士也常常借鉴经方的思路和药物组合。如在治疗温热病邪入营血时,他借鉴了《伤寒论》中黄连阿胶汤的滋阴清热思路,用于治疗温病后期,肾阴耗损、心火亢盛之证,以黄连、黄芩清泻心火,阿胶、鸡子黄滋养肾阴,使心肾相交,水火既济。

 

三、注重经方的配伍规律

药物配伍精当:叶天士在运用经方时,非常注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。他深知经方中药物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,通过合理搭配药物,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。如在运用小柴胡汤时,他认为柴胡为君药,能和解少阳之邪;黄芩为臣药,与柴胡相配,增强清解少阳之热的作用;半夏、生姜和胃降逆,为佐药;人参、大枣、炙甘草扶正祛邪,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他根据病情的轻重和兼证的不同,调整各药物的用量和比例,使配伍更加精准。

碰上正气虚弱的患者,即便使用峻猛的经方,如大承气汤,也会巧妙加入人参、黄芪等扶正之品,实现攻补平衡。

药性配伍巧妙:他善于运用药物的药性特点进行配伍。如在治疗湿热病症时,常将清热燥湿的黄连、黄柏与芳香化湿的藿香、佩兰配伍,寒温并用,使湿热之邪得以分消。同时,他还注重药物的升降配伍,如在调理脾胃时,常将升阳的葛根与降逆的半夏、厚朴等药物配合使用,以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。

剂型的合理应用:对于急性病症,汤剂是首选,取其能快速发挥药效的特点;而慢性病需要长期调理,丸剂、膏剂就派上用场,方便患者长期服用。

 

四、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

先辨证后用经方:叶天士强调在运用经方之前,必须进行准确的辨证。他通过对患者的症状、体征、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,判断疾病的病因、病机、病位和病性,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合适的经方。例如,对于咳嗽一症,他会先辨明是风寒咳嗽、风热咳嗽还是痰湿咳嗽等,若为风寒咳嗽,且表证未解,他会选用麻黄汤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经方进行治疗。

结合辨病选经方:除了辨证论治外,叶天士也会结合疾病的特点来选用经方。他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不同疾病具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和发展规律,因此在运用经方时,会考虑疾病的具体情况。在辨病的基础上,结合辨证,将两者巧妙融合。例如面对咳嗽病症,他会依据患者的症状表现,看舌苔是黄腻还是白腻、脉象是浮数还是弦滑等,精准判断证型,再从众多经方中选取最合适的。若是风寒咳嗽,会选用麻黄汤、桂枝汤,要是风热咳嗽,或许就会借鉴麻杏石甘汤来加减化裁。

 

五、根据病邪性质加减

风寒病邪:若感受风寒之邪,在使用经方时,叶天士常以桂枝汤为基础进行化裁。若风寒较重,可加用防风、羌活等增强祛风散寒之力;如患者素有痰饮,易加用细辛、干姜等以温化寒饮。

温热病邪:对于温热病,若初起邪在卫分,以银翘散等为基础,常加用蝉蜕、牛蒡子等加强透表散邪之功;邪入气分,见高热、烦渴等,在白虎汤基础上可加黄芩、栀子等增强清热泻火之力;若热入营血,常加用犀角(水牛角代)、生地黄、赤芍、牡丹皮等以清热凉血。

湿热病邪:治疗湿热病,若湿重于热,以三仁汤为基础,常加用藿香、佩兰等芳香化湿之品;若热重于湿,则在茵陈蒿汤等方基础上,加用黄连、黄柏等苦寒清热燥湿药物。


六、根据患者体质加减

叶天士强调个体体质的差异对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和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。不同体质的患者,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也不同。因此,在运用经方时,他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化裁。

体质虚弱:对于体质强壮的患者,在使用攻下类经方时,剂量可以适当加大;而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,则需要谨慎使用攻下之品,或在经方中加入扶正之药,以达到攻邪而不伤正的目的。对于素体气虚者,在使用祛邪方剂时,常加用党参、黄芪等补气之品,以扶正祛邪,如在解表剂中加黄芪防止解表过度耗气;若为血虚体质,在治疗时会加用当归、白芍等养血药物,如在调理脾胃方剂中加当归,防止药物伤血。

体质偏寒或偏热:偏寒体质者,用药时会适当增加温热药物,如在理中汤基础上可加附子以增强温阳之力;偏热体质者,则会减少温燥药物用量,或加用清热之品,如在使用桂枝汤时,若患者偏热,可去桂枝,加用知母、石膏等。

 

七、根据症状表现加减

发热:发热伴有恶寒,多为表证,在解表方中根据寒热轻重调整药物,如风寒重加麻黄、桂枝,风热重加金银花、连翘;若为潮热,属阴虚者加地骨皮、银柴胡等清虚热,属阳明腑实者加大黄、芒硝等通腑泄热。

咳嗽:咳嗽伴有咯痰清稀,多属寒痰,加用半夏、细辛、干姜等温化寒痰;若咯痰黄稠,为热痰,加用瓜蒌、贝母、桑白皮等清热化痰;干咳无痰,多为肺阴不足,加用沙参、麦冬、玉竹等润肺止咳。

疼痛:头痛若为风寒所致,加用川芎、白芷、细辛等祛风止痛;若为风热头痛,加用菊花、蔓荆子等清热疏风止痛。身体关节疼痛,属寒湿者,加用独活、桑寄生、威灵仙等祛风湿、通经络;属湿热者,加用防己、薏苡仁、秦艽等清热化湿通络。

呕吐:呕吐清水,属胃寒者,在方剂中加用吴茱萸、生姜等温胃止呕;呕吐酸水,属肝胃不和者,加用黄连、吴茱萸(左金丸之意)清肝和胃止呕;若呕吐伴有食滞,加用神曲、麦芽、莱菔子等消食化滞。

 

八、叶天士灵活化裁经方的一些具体医案:

桂枝汤化裁医案

案一:某患者寒伤卫阳,叶天士用桂枝汤去芍药,以通卫阳。因芍药偏于阴柔,在此不利于卫阳的通畅,去之可使桂枝更好地发挥温通卫阳的作用。

案二:王姓患者,三一之龄,脉沉细。用桂枝汤去芍药,加杏仁、薏苡仁。其中去芍药有扶阳之意,加杏仁宣肺止咳,薏苡仁祛湿,同时还有健脾补土生金之意,以治疗兼有寒湿的病症。

案三:某患者有表证且口渴,叶天士予桂枝汤去芍药,加杏仁、天花粉。去芍药以减少阴柔之性,加杏仁解肌祛风止咳,天花粉清热生津,以应对表证兼津伤之证。

小青龙汤化裁医案

某患者感寒引发伏饮咳喘,同时又有肝气上冲。叶天士用小青龙汤去麻黄、细辛、 甘草,加石膏。因麻黄、细辛辛温发散,易助肝气上逆,故去掉;保留桂枝平肝降冲, 白芍柔肝,半夏、干姜温化痰饮、健胃止呕,五味子收敛补肺肾、纳气平喘,加石膏清 理化热之邪,以适应既有伏饮又有肝气上冲的复杂病情。

麦门冬汤化裁医案

钱氏,脉右数,右降不及。叶天士用金匮麦门冬汤去半夏,加北沙参。因患者脉右 数,提示可能有热象或阴液不足,半夏性温燥,故去之,加北沙参增强滋阴清热之力, 以清养胃阴。

栀子柏皮汤化裁医案

治一人脉沉,湿热在里,郁蒸发黄,中痞恶心,便结,溺赤,属三焦病。叶天士以 栀子柏皮汤加味,原方为栀子、黄柏、炙甘草,因恶心,加生姜汁、半夏以和胃降逆; 因中痞便结,加枳实、杏仁,枳实苦寒泻痞,杏仁苦温宣肺;更用石膏独清阳明无形之 热,与栀、柏配伍,增强清热利湿作用,又因中痞恶心,去甘草以防其壅滞。


半夏泻心汤与乌梅丸化裁医案

木乘土之证中,针对肝乘于胃,出现呕吐不食、吞酸、痞胀等症状,叶天士 将半夏泻心汤与乌梅丸法复合化裁。以人参、茯苓补胃,乌梅、白芍制肝,黄连、川楝 子降火,干姜、川椒辛热,与苦药成苦辛合降之效,再入半夏止呕吐,针对不同脉象和 兼症还有相应加减,如脉右坚有力、体不虚者,去人参、茯苓等。

 

 

 


 
 上一篇:叶天士经方:玉泉丸及临床病例
 下一篇: